河北赵县雪花梨、辽宁盘锦大米、山东胶州大樱桃……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00多个农产品榜上有名。
相较于一般农产品,这些获得“国字号”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不仅有显著地域特征,还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也较高。
一批批名特优新农产品脱颖而出的背后,是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做出的“土特产”文章,也是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积极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产地、迈向全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也要看到,各地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仍处于品牌提升“爬坡期”。部分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受众群体局限于其产地及周边区域,产品的销售半径小、渠道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较低。有的地方还面临农产品加工业实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等短板和困难,导致市场上初级农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拓宽销售渠道。受专业人才和观念意识不足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品牌的线上销售渠道建设相对迟缓,普遍还停留于在淘宝、京东开设网店或是直播带货层面,或“零敲碎打”,或“各自为战”。不妨建立线上全渠道销售体系,打通微信、官方网站销售,形成覆盖传统电商和新兴线上渠道的全网络一体化品牌营销模式。线下层面,各地应支持引导名优土特产品牌多参加各类展会、产销对接会,与全国各地产品同台亮相;还可以在商场、旅游景点等地开设实体店铺,提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打造土特产名牌,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各地应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在种植、养殖、冷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引导企业抱团发展、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可以根据品牌管理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切实把链条做长、特色做优、优势做强,让越来越多的名优农产品入围“国字号”金招牌。
土特产也要加强品牌保护,避免鱼目混珠。目前,市场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面临“搭便车”“蹭名牌”的问题,一些经销商试图通过假冒品牌农产品来获取不正当收益,不仅破坏了品牌口碑,也侵害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对此,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品牌侵权行为。还要建设好农产品溯源系统,做到一物一码,让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信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王 霖)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