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习近平  稻香村  老字号  信息发布  2019中国品牌  2020  供热  国家卫健委  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日期:2022-11-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品牌信息网    浏览:3606    评论:0    
核心提示: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如何提高单产始终是玉米科研的重要课题。随着秋收结束,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连传喜
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如何提高单产始终是玉米科研的重要课题。随着秋收结束,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连传喜报:开鲁县、科尔沁区的多块千亩片地块、万亩片地块,分别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和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全市有300多万亩应用新技术的玉米地增产,增产幅度在4亿公斤至5亿公斤之间。   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成果得益于一套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技术模式。这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创新性地将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的栽培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持续4年的示范带动引领,成为助力玉米高效增产的“绿科技”。   创新的模式   金秋时节,通辽市奈曼旗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在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由该村党支部领办的方盈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的12500多亩玉米获得大丰收,看着刚刚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党支部副书记张玉辉脸上乐开了花,“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折合14%籽粒含水率,下同),丰收的感觉真是美”!   就在去年,当张玉辉带领合作社首次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时,周边的农户一度认为他在胡闹。“我们每亩种4000多株玉米,他每亩种6000多株,那么密,我以为肯定得倒伏”“地里播种,咱这大水大肥就得跟上,出苗又快又壮;今年播种后,合作社托管的地,只滴灌了少量的水肥,出苗很慢,当时我还认为他这产量肯定不行”……   然而,去年秋收时,张玉辉带领合作社打造出了奈曼旗首个千亩“吨粮田”,这让周边农户惊叹不已;今年,全村及周边农户的12500亩耕地,全都交由方盈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一举打造出了万亩“吨粮田”。   从千亩“吨粮田”到万亩“吨粮田”,都得益于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说,多年来,我国玉米亩产的年均增幅,都维持在较低水平,提高亩产是玉米科研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他们团队经多年研究,创制出了玉米密植滴灌这一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种植新模式。   “这套技术模式有很多新理念,集成了很多新技术,但掌握起来并不难。”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已经连续4年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模式,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选用农牧部门筛选推荐的耐密植、抗倒伏种子,播种后滴水出苗,及早干预确保均匀出苗,分次精量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马忠臣说,这套模式有很多技术点,但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上述环节做好,正常年景下亩产相比之前大幅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年,马忠臣流转承包的1万多亩玉米,平均亩产也超过了1000公斤。   亩产提高的底气,来自该模式背后的科研力量。这套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的创制,正是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长期对玉米生长规律、水肥需求规律的科学研究。   李少昆说,他们发现,增密后的玉米,出苗时间的一致性影响植株之间的产量,因此创新提出了“滴水齐苗”技术,提高玉米生长的整齐度;苗期控制水肥供给,能确保根系发达、植株底部粗壮,结合化控调节,可以降低玉米株高、增强茎秆发育,降低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在玉米全生长期内通过滴灌系统,少量、多次持续供给肥料,可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的两个需肥量高峰,因此创新提出了“滴灌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技术。   绿色的效益   在奈曼旗八仙筒镇敖包筒村,一块几十亩未收割的玉米地里,隔三岔五就有成群的农户来到这里,大家对密密麻麻的玉米植株、饱满的玉米穗指指点点之余,脸上写满了惊讶。   这块地是“不倒玉米姐”李静的内蒙古玉米姐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的,她特地留下几十亩未收割的玉米地块供周边农户参观。10月24日上午,又有几十名周边旗县的农户前来参观学习,他们之前都听说过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这次是想来现场眼见为实。李静站在玉米地里,用大喇叭大声地给大家讲解着:“我给大家算笔账,这块地应用密植滴灌模式后,每亩玉米从4000株增加到了6000株,但用水量比原来的大水漫灌节省一半,施肥量少了三成,平均亩产比原来高了三四百公斤。”李静跟现场的农户说,投入基本不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上来了,“这笔账有得算!”   要想产量高,水肥要管饱,这是之前很多农户的固有思维。但以高耗水、高用肥为代价换取玉米高产,是难以持续的。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水肥投入,带来绿色综合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专家王克如研究员说,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按玉米需肥、需水规律多次、少量施用,精准调控玉米生长,不仅实现了玉米亩产大幅提高,还使玉米单位产量的水肥投入不增反降。据统计,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应用区,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了32.9%,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3.2%。   流转的1200多亩玉米地刚刚收割完毕,奈曼旗义隆永镇种粮大户张宏伟心满意足,他盘算着明年再多流转500亩地。“平均亩产1000多公斤,真没想到,我也能种出‘吨粮田’!”他笑得合不拢嘴。   “水肥投入基本没增加,亩产却翻了倍,我这地可是越种越有劲儿啊!” 张宏伟说,与之前的“一炮轰”式上肥、大水漫灌式浇地相比,这套模式节水、省肥、增产,“真不赖!”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抛弃“老思想”、学习这套新技术,加入到玉米绿色种植技术模式的行列中来。   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建全说,在应用该模式的示范区,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5.99公斤玉米,每公斤氮肥生产59.9公斤玉米,较一般农户水平提高1至2倍,实现了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益。   丰收的“密码”   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均表明,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最有效、最经济的增产途径之一。“密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解决倒伏、生长不均、早衰等一系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问题。”李少昆说。   经过持续多年的科研和试验,李少昆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日趋成熟,最终形成了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包含耐密高产品种、导航精量播种、滴水齐苗、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精准调控、化控调节、病虫绿色综合防治等关键调控技术的一整套绿色种植新技术模式。   这套模式此前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北疆及西北灌区广泛应用,2020年,他们在新疆奇台县的玉米示范田经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是该团队第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近年来,这套绿色技术模式在通辽市也快速开枝散叶,目前推广应用面积已达300多万亩,可增产玉米4亿公斤至5亿公斤。   据统计,今年通辽市玉米播种面积达1785万亩,预计产量达107.5亿公斤。其中,开鲁县千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27.58公斤;科尔沁区万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087.93公斤。这两个数字,分别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和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   “这相当于让我们找到了在具备灌溉和补充灌溉条件的地块,实现玉米持续丰收的‘密码’。”李少昆说,在通辽示范推广的初步成果表明,这项技术不仅适合于西北地区,还能在东北、黄淮、西南等玉米主产区大规模推广,可推广面积达3亿亩,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标签: 玉米 绿科技
打赏
 
更多>同类品牌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  鄂ICP备19011377号-1

鄂公网安备42118102000269号